隨著柔性器件和可穿戴設備的發(fā)展,柔性碳材料受到了各國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盡管目前已發(fā)展多種方法獲得具有良好壓縮性、彈性的碳材料,但制備兼具高壓縮、高回彈、抗疲勞、寬范圍線性靈敏度的碳材料仍具很大的挑戰(zhàn)性。
MXene作為一種新型的納米二維片層材料,具有比表面積高、導電性好且機械強度高等優(yōu)勢,在傳感、能量儲存、電催化和電磁屏蔽等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但是,由于納米片之間缺乏足夠強的相互作用,導致構建具有良好力學性能的MXene宏觀結構材料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
最近,華南理工大學鐘林新等人以MXene (Ti3C2)納米片為骨架材料、細菌纖維素(Bacterial Cellulose; BC)為納米連接材料制備了一種新型的彈性碳氣凝膠(圖1)。由于BC具有很高的長/徑比,在冷凍干燥過程中可通過相互纏繞將MXene片連接形成連續(xù)、有序的片層結構。此外,BC之間以及BC和MXene之間的氫鍵作用增加了復合氣凝膠的機械性能。由于這些結構特性,該碳氣凝膠不僅具有超高的可壓縮性(壓縮極限為99%,相當于完全壓縮)、彈性與抗疲勞性(50%應變下,循環(huán)壓縮100000次后高度保留93.3%,應力保留73.6%),而且具有寬范圍線性靈敏度(應力和應變線性范圍分別為0-10 kPa和0-95%)和對微小形變、微小壓力的超高檢測能力(應力檢測極限為1.0 Pa)。將該碳氣凝膠組裝成簡易電子器件后,可實現(xiàn)對聲帶發(fā)聲、關節(jié)活動和脈搏跳動等人體生物信號的靈敏檢測,顯示了在壓力傳感、可穿戴電子器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相關論文發(fā)表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陳澤虹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鐘林新、彭新文為共同通訊作者。
圖1 彈性碳氣凝膠的制備流程圖
圖2表明,純MXene碳氣凝膠為無序碎片結構(圖2a),且壓縮性能差(圖2d)。以BC為納米材料連接MXene納米片時,復合碳氣凝膠形成了連續(xù)、有序的片層結構(圖2c);該結構具有優(yōu)異的壓縮性能(圖2f),在99%應變下可循環(huán)壓縮超過100次,在50%應變下循環(huán)壓縮100000后保持原來的高度,表現(xiàn)出了優(yōu)異的可壓縮性和抗疲勞性(圖3)。
圖2 碳氣凝膠的形貌、力學性能和結構示意圖。(a-c) C-MX, C-BC和C-MX/BC-2的掃描電鏡圖;(d-f) C-MX, C-BC和C-MX/BC-2的壓縮性能圖;(g和h) C-MX和C-BC的壓縮結構示意圖;(i) C-MX/BC-2的可逆壓縮結構示意圖。
圖3 C-MX/BC-2的高壓縮和抗疲勞性。(a)不同應變下的應力-應變曲線;(b) 95%應變下循環(huán)壓縮300次的應力-應變曲線;(c) 99%應變下循環(huán)壓縮100次的應力-應變曲線;(d) 50%應變下循環(huán)壓縮100000次的應力-應變曲線;(e) 50%應變下循環(huán)壓縮100000次的應力保留對比圖;(f) 50%應變持續(xù)壓縮15天的應力-應變曲線;(g-j) 50%應變下循環(huán)壓縮5000和100000次后的掃描電鏡圖。
得益于獨特的片層結構和優(yōu)異的機械性能,該碳氣凝膠不僅靈敏度高、線性好、線性范圍廣(0-10 Pa線性靈敏度12.5 kPa-1),且對微小應力檢測極限可達1.0 Pa,具有優(yōu)異的傳感性能(圖4)。組裝成簡易傳感器后可對人體關節(jié)活動、發(fā)音和脈搏等進行靈敏檢測。
圖4 C-MX/BC-2的靈敏度和傳感應用。(a) 1000次循環(huán)后的歸一化電阻R/R0;(b) 寬范圍的線性靈敏度;(c) 微小應力的檢測;(d) 傳感器件的組裝;(e) 人體聲帶信號的檢測;(f) 手指彎曲的電流響應;(g和h) 人體脈搏的電流響應;(i) 電流響應和恢復時間。
文獻詳情:Compressible, Elastic, and Pressure-Sensitive CarbonAerogels Derived from 2D Titanium Carbide Nanosheets and Bacterial Cellulosefor Wearable Sensors. Chem. Mater. 2019, 31, 9, 3301-3312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顆粒在線"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顆粒在線,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獲本網(wǎng)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顆粒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凡注明"來源:xxx(非顆粒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網(wǎng)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