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chuàng)新特區(qū)研究組(05T8組)肖建平研究員團隊與浙江大學肖豐收教授、王亮研究員團隊合作,在乙烷非氧化脫氫制乙烯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span>
乙烯和丙烯等低碳烯烴是現代化學工業(yè)的重要原料。通過低碳烷烴脫氫,有望實現頁巖氣直接生產低碳烯烴,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金屬鐵(Fe)催化劑曾被用于非氧化脫氫反應,但其存在積碳嚴重的問題。而通過分子篩S-1改性的Fe-S-1,在非氧化脫氫反應中表現出較好的活性和抗積碳能力。因此,理解Fe和Fe-S-1的差異,以及從理論上統一金屬和分子篩催化劑的不同機理非常重要。
本工作通過研究兩個維度的描述符(*C2H4和*H的吸附自由能),構建了反應相圖,統一了Fe和Fe-S-1催化劑不同的反應機理。研究發(fā)現,金屬催化劑Pt、Pd和PtSn的本征活性(轉化率)受反應第一步乙烷脫氫(R1)的限制,而Fe位于R1、R3(乙烯脫附)和R4(氫氣脫附)的交點處,即Fe的催化性能會受到上述三個步驟的同時影響。對于沸石S-1改性的催化劑,Ni-S-1和Cu-S-1的速率限制步驟是R4,而Fe-S-1恰好位于R1和R4的交界處,其相對較弱的H*吸附使得更容易生成氫氣和脫附。該工作通過微觀動力學模型從理論上統一了金屬和分子篩體系的反應收率,為非氧化脫氫反應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關成果發(fā)表在《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上。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先導B項目和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等研究經費的支持。(文/圖 李歡)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顆粒在線"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顆粒在線,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顆粒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凡注明"來源:xxx(非顆粒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