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763號法案建議建立一個經濟再分配機制,設立一個有關碳排放稅的信托基金,將征收到的碳排放稅收入存入基金,并作為股利支付給美國公民和合法居民。
H.R.763號法案
當前關于全球變暖的爭論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征收碳排放稅的提議,各國均將其作為應對全球變暖的最有力工具之一。2019年1月,美國眾議院的一個兩黨小組提出了H.R.763號法案,即《2019年能源創(chuàng)新和碳紅利法案》。該法案將為對排放溫室氣體的燃料征收碳排放稅鋪平道路。但是,由于征收碳排放稅使得每個人都將面臨同樣的價格上漲,因此低收入家庭將比較富裕家庭受到更大的沖擊,這使得該措施在政治上具有較強的冒險性,推動這一法案實施的壓力或許不亞于歷史上的那些棘手法案。為了消除或減輕稅收造成的不平等負擔,政府應該設計相應的補償機制。
工作原理
碳排放稅是一種市場驅動的工具,與過去使用的行業(yè)或行業(yè)級規(guī)定相比,它在減排方面有可能更為高效。在碳排放燃料市場上,政府設定溫室氣體排放上限(也稱為交易上限)之后,碳排放信用額就會進入交易環(huán)節(jié)。
碳排放稅的工作原理與經典的庇古稅類似:它是政府對造成外部性社會危害的活動收取的費用,而這些活動的參與者并未將其內部化。(該術語源自英國經濟學家亞瑟·塞西爾·庇古的著作。)例如,一輛不符合排放法規(guī)的車輛會使周圍的人立即遭受其排放的廢氣的影響,而政府對駕駛員沒有任何后懲戒措施,并沒有實施處罰或罰款,因此駕駛員不會將其他人承擔的費用內部化。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征收庇古稅將使那些產生污染或碳排放的人付出代價,這份代價相當于污染對他人造成傷害的代價。精確計算代價成本應該是多少并非易事。也就是說,考慮到應對氣候變化措施的緊迫性,我們可以大膽提議碳排放稅應該設定在社會可容忍的最大數額上,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權衡。其中一個權衡就是對消費者的影響,盡管征收碳排放稅可能會減少排放量并且對社會有益,但隨著生產者轉嫁額外成本,它將不可避免地提高依賴化石燃料的汽油或電力的供給價格。
問題與美國的方案
為了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H.R.763號法案建議建立一個經濟再分配機制,設立一個有關碳排放稅的信托基金,將征收到的碳排放稅收入存入基金,并作為股利支付給美國公民和合法居民。但目前存另一個問題是,碳排放稅會嚴重阻礙生產或依賴化石燃料的美國公司的國際競爭力。美國的許多貿易伙伴都不針對碳排放征收稅款。目前盡管歐盟已就全球變暖問題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似乎未來可能會征收大額碳排放稅,但畢竟目前還沒有付諸實踐。如果美國的貿易伙伴沒有征收碳排放稅,美國征收碳排放稅可能會嚴重損害本國的能源企業(yè),甚至誘使它們遷移,搬遷到不存在碳排放稅的國家。這將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后果,造成失業(yè)、減少投資,并可能降低經濟增長。為了規(guī)避這些負面影響,在征收碳排放稅的同時,有經濟學家還建議征收邊境調整稅,以確保碳密集型進口產品的成本與國內生產的類似產品相當。H.R.763號法案規(guī)定了這樣的條款,雖然邊境調整可能會抑制貿易,但這些代價最終可能會被抵消,因為重新分配資源用于生產碳密集程度較低的商品能帶來很多的社會效益。
如果征收的稅率足夠高,碳排放稅可能會給美國產生可觀的稅收收入,這可以用于刺激可再生能源和創(chuàng)新活動的投資。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美國對大多數溫室氣體排放設定每公噸25美元的碳排放稅,在剔除掉通貨膨脹因素后,每年調整2%,那么10年就可以征收多達1.1萬億美元的碳排放稅。H.R.763號法案建議,在第一年對每公噸碳排放征收15美元的初始稅,隨后幾年每年大幅增加10美元稅金。
如果將國會預算辦公室的計算按比例應用于H.R.763所設想的碳排放稅計劃,10年后將產生約2.5萬億美元的收入。隨著時間的推移,收入將會呈非線性增長,它們有可能被用來為美國消費者提供紅利,并激勵企業(yè)投資創(chuàng)新和替代能源??梢韵胂?,考慮到這一筆可觀的收入,以及利用這些收入進行再分配和投資激勵帶來的巨大效益,未來兩黨對該法案的支持將會加大力度。
盡管碳排放稅具有廣闊的前景,但征收碳排放稅也并非萬能藥。因為單靠碳排放稅并無法充分減少溫室氣體的剛性排放,從而避免氣候變化的后果。但目前它們顯然應該被納入實現氣候目標的措施工具箱中。因此,H.R.763號法案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第一步,碳排放稅法案也將會成為真正關心氣候變化的政府的首要任務之一。
上一篇: 歐盟豪擲萬億歐元對抗氣候變化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顆粒在線"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顆粒在線,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顆粒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凡注明"來源:xxx(非顆粒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